孩子有了我们的小伙伴,不仅能够一块学习,一块玩耍,而且伙伴还是一种教育力量,一种老师和父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。
据报道,英国有个家庭举家迁往澳大利亚,缘由是孩子的小伙伴全家已决定迁往那里,为了不使孩子中途失去伙伴,才做出如此的决定。这个家庭为何如此看重孩子的伙伴呢?由于他们的孩子生性怯懦,从小就什么都怕,连毛毛虫都不敢碰。而邻居家的孩子却天生胆大,喜欢玩些有点惊险味道的游戏。两个孩子结成伙伴后,胆小的孩子也日渐地变得勇敢起来。
《情感心理学》中也有如此一个例子:上二年级的阿列克塞呆板、爱哭,一直一副沮丧的样子。后来,性格坚定、情绪乐观,又一直爱说爱笑的德米特里与他成为同桌,没过多久,阿列克塞遭到同桌德米特里的感染,无声无息中居然克服了呆板、爱哭的问题,也变得乐观开朗起来。
其实,伙伴教育所产生的成效,在日常随处可见。害羞的孩子结交性格开朗的伙伴,会变得开朗起来;脾气火暴的孩子常和秉性温顺的孩子一块玩,各自都会吸收伙伴性格上的优点等等。近朱者赤是不争的事实。
伙伴教育不只体目前伙伴之间的彼此影响、互相勉励上,同时,通过与小伙玩耍,孩子可掌握与人交往,与人合作,逐步走向社会化。美国学者给儿童拟定的社会化标准,其中的一条就是至少有一个同龄的朋友,并且友谊至少保持6个月之久。
然而,有的父母却常常忽视伙伴的教育力量,尤其是走出大杂院,住进高楼大厦之后,相互来往愈加少,一些孩子也因此失去了真的的朋友,没了要好的伙伴。
爸爸妈妈应看重伙伴教育,为孩子创造更多、更好的条件,让他们结识更多的小伙伴。
第一,要为孩子探寻伙伴打造好的环境。要欢迎小朋友到我们的家来玩,也应多带孩子到朋友家去做客,还可以将朋友、同事、邻里组织起来,大伙都携带孩子,或是去公园,或是去郊外,或是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,让孩子们有相互认识、结成伙伴的机会。
第二,要教会孩子与小伙伴友好相处,促成小伙伴之间的友爱与尊重。没人想和不懂友爱、不懂谦让的孩子做伙伴。自私的孩子、总想占其他人实惠的孩子,也不会找到真的的伙伴。可是,有些妈妈竟如此叮嘱孩子:我们的玩具可要看好,不要让别的孩子给你弄坏了;哪个要打你一下,你就打他两下。如此教出来的孩子可能从来不吃亏,可他们却非常孤单,由于他们没朋友。
还有,要常常提醒孩子,探寻伙伴要有一点主动精神:要想其他人成为我们的朋友,自己要先做其他人的朋友。见到小伙伴应主动打招呼,赞扬小伙伴的长处,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,主动慰藉受伤的小伙伴,与小伙伴共享日常的快乐,共担一时的哀愁。这类都会取得小伙伴的友谊,使伙伴关系日久天长。
爸爸妈妈对孩子也不必过多地耳提面命,孩子们会从平时的交往中掌握和睦相处和处置他们之间的矛盾。不过有一点,爸爸妈妈不应当忽视,那就是伙伴之间相处,还可能有负面影响,即近墨者黑,譬如孩子可能从小伙伴那里掌握抽烟、说谎、以强凌弱等。因此,对孩子结识伙伴还应多引导,多提醒。